從徐曉冬事件看武術事業,從對傳統武術的打假到最後變成所有傳統武術都是假的,是中國數百年來最大的騙局,難怪會被官方封殺,明著打臉。
徐曉冬據他自己所說,是中國早期練散打的,後來全力推廣綜合格鬥mma,基本上他的職業一直是職業拳館中全職練拳及教拳的,幾年前就有華僑去北京他的拳館挑事被他打倒的影片流出,基本上,武術對他來說,就是吃飯的本領,和傳統武術中所形容的開館授徒的武術家一樣,而非單純練拳找人比武的一般練家子。
而雷公太極的魏雷則被起底是高級保健按摩師,雖有在教拳,但,極大可能不是全職的與拳術相關,更別提他年輕時候還練過散打呢!
雖說這次事件如結局中國武協定位為約架一樣,一整個如戲劇般開始及結束,但帶給人們的是對傳統武術整體事業很大的衝擊。
mma的訓練,在美國那,初階是大班教學,就如同一般拳擊有氧一樣,教有節奏的直拳、勾拳、肘擊、踢擊等,大家就當是有氧運動,在沒課時也可以打打沙包打發時間,而學摔技的班(通常是柔術)人數就少得多,這時就開始小班教學了,而這些小班中的學員也有很高的意願對打,甚至代表武館參賽,但美國的教練和選手大多是全職的,主要收入是來自這個武術。
而一般傳統武術,其實也是相似的分類,初階是大班教學,大多都是教動作,一般是套路,俗稱學生或記名弟子,再進階才會開始教使用法,這時也就開始小班教學了,也就是入室弟子,但因為中國和台灣都是萬班皆下品,惟有讀書高,一般父母也不會讓學生練對打,但說也奇怪,父母卻可接受練跆拳道受傷。
另外從歷史來說,清末明初,武術家傳承就分2種,一是教軍隊,一是民間傳播。太極是兩種皆有,一般武術大多擇一,像八極拳當年是溥儀、老蔣、毛澤東近衛頭領都是練八極的,楊太是清代教神武營,後來也走中央國術館,形意拳教東北大刀隊,凡是教當時真的需要用到拳來保命的,都能打。
但民間傳的就好玩了,大家都想擴大影響力,挑有名的人教,從學者眾,教大學生比教拉車的來得有價值,但是大學生就不會痛下苦功練對打,當年如此,這幾十年下來更是如此,自然就失去傳統武術最珍貴的冷兵器殺人技術。
古時,法不輕傳,一定要確認學生不會欺師滅祖才教真功夫,真功夫是老師手把手教,也就是說,教摔,老師講完摔過,不算教,是讓你將他真摔到地上,確認你真的練出來才算,所以,大班教學是一定不行的,所以常有某某武術大師傳下來,衣缽傳人不過數人。
民國初年,國術家的水平落差比現在大,你看到杭州擂台有無名僧被打到頭骨塌陷,在現今mma,甚至拳擊都沒見過這麼大的破壞力,人不是磚塊,不會定在那完全受力,我只聽聞動則分生死是打要害或是造成肢體骨折,甚至一下打殘一個人,像頭骨塌陷,沒聽說過。
中國的武術經過文革就幾乎滅了,所以有找了一堆文革後所稱的武術家,非文革前就為人知的武術家,另外加上體操專家,編出了新武術,也就是亞運套路,真正的舞蹈體操,這個是中國國家推動,所以中國的傳統武術本在文革後就只是一息尚存,加上國家推新武術,所有想加分進體保都只能練這個,傳統武術從業人員為了生存,軍隊體系進不去-已有特定派別了,只好想法子教名人,駐點進一本大就比一般武館好,自然就更不能打。
為了能不能打這個面子問題,中國就搞了一個散打搏擊來說這是中國傳統的對打武術,而因為開始有除了套路表演之外體保、加分機會,才開始有一些傳統國術推廣的人去參加,但為時已晚,民初武術家能打的差不多都死光了...,所以散打的人才沒法子解釋清楚為什麼套路那樣表演,用卻是長另一個樣子,因為他們真的不知道,甚至根本就和國外mma一樣,跆拳或泰拳的腿加上拳擊加摔就組成了散打。
民初公認第一高手孫祿堂的女兒也在幾年前快90歲過逝,對了,她哥孫存周文革當年是住習大大家隔壁,是習大大父親的好友,搞不好習大大就是太極拳高手。
*孫祿堂,民初被八極拳大師神槍李書文稱-天下第一手,先學形意拳,後練八卦掌和郝氏太極-從楊分武分出郝,後為了技擊,修編了孫氏太極拳。
傳統武術,對敵是兵拳合一的,什麼叫兵拳合一呢?就是拿兵器怎麼擺,拳就怎麼擺,架子大小有別而已,就我的認知,電影中武術對打的起手架子大多都手伸太出去,前手與肩齊高近乎伸直那是拿長槍的架子,而葉問系列的問子較接近短兵的架子,真要徒手搏鬥,我會擺一個最小的三體式,如果是側站右手在前,則左手在左肩和左下巴之間,右手腕在右肩前約兩個立掌前(20公分左右),這對我來說是三體式,但不懂的人就會以為我抛開了傳統直接用mma的架子,孰不知,只要有對打的武術,基乎都是這個架式,差別只是各自的體系不同,傳統武術講究兵拳合一,一起練,拳練好了,兵器同步也練成了,而mma就...
各有優缺點,用mma的規則,傳統武術是很弱勢的,後腦、脊椎不能打,甚至ddt都不能用,連手肘尖垂直向下打都不行,所以你會看到有五成以上mma會以地板較技結束,不懂的還真被其所宣傳的「真正對打大多是以地板技做結束」,其實只是規則保護將對手拖入地板的招式不可被攻擊罷了,因為破解的方法殺傷力太大。
所以懂遊戲規則好重要,能制定規則就更好了,中國傳統武術就可惜在沒有一個通盤考慮後的國際賽事,或許安全兵器的興起可以提供除了徒手搏擊之外的另一個競賽之路。
宗岳門行健道館 唐靖雜記
附個mma選手用兵器和美國海軍陸戰隊對打的影片給大家看看
UFC選手對美國海軍陸戰隊,全滅
https://youtu.be/Ou-DUw0etc8
2017/5/14
從徐曉冬事件看傳統武術事業
2017/2/5
論內勁和太極拳用技
中國武術很重要的一個重要的名詞-內勁,
一般來說,武術會將經過鈠鍊後達到翻筋轉骨後產生的力量稱為勁,
單純的肌肉力稱為力,
在宗岳門這則是要再加上肢體運行模組軌道後,才稱為內勁,
也就是說,
整個宗岳門的強大威力來自內勁,
而內勁來自於正力+肢體運行模組軌道的正確,
在靜止時,如同拱橋一樣,對方沒有施力就不會察覺其結構強弱,
一旦對方施力,就有兩種情形會產生:
一是兩力相爭,這也是我們平時餵勁所要確認學員是否結構正確產生靜止時的內勁,
大多數學員這一步都不會有問題,這種情形也不會是技擊上會遇到的情形,沒有人在靜態上進行技擊,通常學員的問題都是發生在接下來的階段.
二是受力方如何在維持含有內勁的架構下去做出正確的順應動作,這時就需要肢體運行模組軌道的正確才能保持內勁不斷,推’托’帶’領’戳’砸等掌法軌跡就十分重要了,在落空前維持挨點強度的一致是非常重要的,許多人一致追求不受力,而忘了棉裏鋼的內勁是由罡氣(四正之力)的重要性,由罡氣內斂使之不與對方力量相抗,要求進步的不是單純的鬆,而是在掌法軌道運行間連貫的鬆,出了掌法軌道,那就什麼都沒有
而有些學員接手時因為無法導氣入體,產生了非指領的情形,也就是手動身不動,身連微動都沒有,完全沒有指掌領勁的指帶連動身體,這就會造成自己以為鬆,但其實不鬆,手上的掌法軌道無法因應對方來力方向,高低,強弱來做調整,就會發生碰撞,這在宗岳門中就是有力技術(正力)的施用,而用有力技術時又追求無力技術的不碰撞,這是一種矛盾,所以會產生學員無數的疑問,解決的方法是用內含罡氣(內勁)的軌道來施展無力技術
宗岳門一直不斷宣導無力技術,要求順應對手,這裡要非常強調幾個重點:
1. 大鬆大柔
2. 掌法正確(是指不改變對方來力)
3. 因掌法正確會改變自身的型態去配合對方的來力
只有當學員學會內勁(罡氣)不斷續又能用內含內勁的情況下施展無力技術,這樣才算是入了太極拳內勁之門,也就是從明勁進暗勁,接下來才能越練越精,進而到神而化之的化勁.
2016/12/4
2016/12/3 宗長生日感想
昨天師兄弟們一同到宗長家去幫宗長慶生,席間宗長和我們也聊了許多,
在看了彭師兄分享的心得後,
覺得自己也該來記錄自己的心得,不要讓時間沖淡了。
首先,彭師兄的心得十分完整,我這裡只就幾點做個補充記錄及心得分享。
一、兵拳合一:
雖然我在道館教學提到這個重要的觀念許多次,但剛才檢視blog中,居然沒有特別寫到,雖然在自由對練中有提到全部的練習,記得都要把之前所有練習過的技術加進來,我接下來會特別寫一篇關於兵拳合一的專論。總之,會拳就會長短兵,天地萬物,無不可入拳。
延伸閱讀:王宗岳太極拳的兵拳合一
二、練對拳,針對原則性問題不貮過
太極拳是要練對的拳,而不是改錯拳,這個是我覺得最最重要的一點,一般人練拳,由於不清楚什麼是重點,總是在枝微末節上下功夫,什麼背不夠圓、腳不夠彎、手不夠直等,一昧的在不是重點的部分下功夫修改,不知道根本原則錯了,除了體力之外,什麼功夫都練不出來,所以才有「入門引路需口授,功夫無息法自修」,好的老師才能讓我們練對的太極拳,每練一次會有一次的效果,宗長還以自身為例,臨摹某名家的畫,怎麼畫都有差距,一直到找到對的筆和對的墨條及墨條添加劑時,才畫出一樣的風格,繪畫如此,太極拳也是如此,改錯不見得結果會對,但練對(學對)一定不會錯。
而針對原則性的問題不貮過則是指如指領和大鬆大柔等原則,千萬不要老師說不夠鬆,心裡的OS是,怎麼會不夠鬆,明明我就很鬆了,這樣就容易造成功夫無法晉升至更高的層次,進而影響到對拳理的理解,而無法服膺拳理,這時,再看了其它武術,又覺得對方很不錯而自以爲是去吸收優點,實際上是去混雜練拳原則,我提過練拳是建立自身舉手投足間的運動模組,當你看別人的動作用你的模組做出來,是把別人施技的手法以宗岳門的技術施展出來,這叫我的技術也做得到,或許要調成符合我運動模組,但內裡是宗岳門的技術,但若是混雜了別人的模組,那可是會造成系統性的崩潰,這時就會產生佛家說的退轉,也就是功夫退步。
就以捕魚來說,好不容易存好錢買了漁船和魚網,不去學習海象、洋流及找尋漁場增加漁獲量,反而羨慕別人潛水用漁叉叉魚的技術,又跑去學,然後改成開船出海後下水叉魚,這樣的漁獲量銳減(功夫退步)不是理所當然的嗎?最後,祝宗長生日快樂並祈願大家拳藝精進。
訂閱:
文章 (Atom)